疫情阻绝了外出的通路,在家闲来无聊,就从网上买了许多玩具回家供自己消遣,其中大部分都是组装模型,也有少部分是国内仿造的乐高小人。
其中有一类是身着二战德军军服的“士兵”,还有一类是身着二战国军军服的“士兵”。开始组装的时候,没想到什么,也就组装着玩了。晚饭后,手里摆弄着这些“士兵”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张图片,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士兵”摆出了这样一个pose。
也让自己想起了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故事:两个远隔万里的国家的命运纠葛。
中国与德国第一次蜜月期,是中法战争之前。当然,当时的德国与当时的中国交好,很大程度是是认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人傻钱多”。
经过一翻糊里糊涂的讨价还价,中国最终向德国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铁甲舰。后面北洋水师的故事,当代国人大多都是了解的,这两艘船的命运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相比而言,第二次蜜月期,就要好好说说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
一战爆发后,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从而参加到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由于凡尔赛和约规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华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以示抗议。因此中国和德国在法律上依旧处于战争状态。不过两国都在逐步改善两国关系。1919年9月15日,中国发布命令,解除对德国在华资产作为敌国而没收的禁令。1921年5月20日,中德双方签署和约,正式结束双方战争状态,并约定数项事宜。但条约并没有涉及青岛的归属问题(此时青岛已由日本接管),也因此中国依旧未承认日本对青岛的占领。1922年5月15日,本条约录入国际联盟条约汇编。
条约规定,双方恢复和平,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第3条款,双方公民需要接受当地的法律管辖(从而废除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第4条款,双方往来除关税外不再另行征税;
双方换文约定,德国向中国提供400万圆债券,支持中国的津浦铁路以及湖广铁路的修建,以作为战争赔款。在双方签字确认条约,并在中方接收到赔款后,中方将停止对德方资产的查封,并登记、归还予德方;
双方同意,由中方与德华银行等继续商讨详细条款;
双方原则上同意,德国接纳中国留学生。
此条约为中国争回了《胶澳租借条约》被德国攫取的山东省一切特权,也促进了双方利益的实现,带来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此系中华民国政府所签的第一件平等条约。
国民革命军德械师
作为中德关系蜜月期的产物,德械师近年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影视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尤其是国民革命军士兵头戴的德式M35头盔,让人印象深刻,也就是我的玩具“士兵”所戴的头盔。
1933年德国与中国加强军事领域合作,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提交的改革建议书,参考中国国情将当时的陆军步兵师现代化。民国24年(1935年)开始整军计划,第一批整编10个师,原本计划分三期整编30个师;但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德国改变对华政策、中断援助而终止,只有部分完成编制。
在淞沪会战爆发时,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实现德式装备与编制,另有87师、88师、36师整编组建(这四个单位的部队当年俗称“德式师”),虽然装备、人员不齐,但也算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师级部队,而且接受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程度以及德式装备相对其他国军整编部队更充分。
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教导总队以及87、88、36三个师是作为新式整编部队的示范单位,不应轻易用于前线作战。
德制师单兵装备了制式头盔,主要是国造中正式步枪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国造仿制捷克ZB26轻机枪,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统一的子弹带等装具,装备德制克鲁伯 75mm 野炮(或波佛斯M1930山炮),PaK 36反坦克炮以及88毫米高射炮,建制内装备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开赴淞沪(今 中国上海市)参加对日作战时还配属了德制150毫米口径重炮、坦克与装甲车辆。在经过了淞沪会战较大损失,首都南京保卫战之后,基本损失殆尽。
另外隶属于财政部的税警总团,由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武器从德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也是较早接受德械装备与训练的部队。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