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业内很多大型会议都有跨界合作的议题讨论,但所谓的跨界,是要真的跨出所谓的公益圈,放开视野去看世界。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圈子中很多自诩跨界的“大咖”,出了我们的小世界,真的了解另外的世界么?这个问题值得业界同仁一同反思。

走出去看看圈外,我们都是门外汉

这几年,受朋友之邀,协助一家国际组织进行了一些跨界合作的尝试,今年有了比较大的成果,所以将经验分享给大家。

朋友所在的机构是一家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经过对旅游行业现状分析,提出了从旅游行业B端为切入点,有效减少旅游行业对于野生动物的伤害,从而影响C端用户的想法。因此连续几年参加国际、国内旅游行业展会。

第一年参加国际一流行业展会的时候,参展的伙伴都是纯粹的门外汉,只知道所在机构的使命和目的,就一头杀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

到了现场才发现,机构的愿景、使命和目的,与现场各方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闭门造车提出的东西,必然没有多少人会认同。唯一可喜的是,国际、国内同行没有参与展会,占据了先机和唯一性,成了展会现场的“异类”,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所以不能说是完全失败,毕竟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年,根据第一年收集的各类信息,卷土重来再次参加国际展会,多少比过去轻车熟路,少了很多错误,并且对应对合作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延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内旅游行业头部企业开始与机构进行接洽,并开始一点点的接受我们的主张与理念。

此后,第三年、第四年,连续不断的参展,从一个展会,拓展到多个展会,开始在旅游行业内占有一定影响力,合作与承诺接踵而至,形成了规模效应,印象了更多的头部企业。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已经与国内旅游行业头部机构达成一致,并开始开展有效合作,另外两家头部国际组织也开始协同推动动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合作,一些资源供给方也开始纷纷联络洽谈合作。在圈里只能谈理论,只有走出公益圈,才能谈跨界合作。

与此同时,在与旅游行业从业者交流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在其他行业,我们是门外汉,我们之于其他行业而言,他们也不了解我们,所谓跨界合作不能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双方一直互不了解,只要我们愿意打开那扇窗,对方对我们的需求,和我们对对方的需求都有无限大的空间。

公益游学缺口极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些机构在组织相关的公益游学,其中水平参差不齐,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行业内的伙伴并非专业旅游行业出身,所以提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体验是在差强人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很重要,越位行为需要我们反思,是不是忘记了做事情的初心。

而旅游行业也是如此,在其推出的公益游学产品中,经常会出现从反对“骑大象”到鼓励“洗大象”的产品发展过程,其实了解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伙伴都知道,无论骑大象还是洗大象,都是存在不合理性的。

从几年来的交流中了解到,旅游行业其实也希望与公益组织合作,但是由于不了解,也只能依托百度来满足他们对于公益游学的基本常识支撑。因而,谁先抛出橄榄枝,谁就有可能成为先行者。

未来的风口可能在游戏与公益相结合

在2019年2月发布的最新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

游戏类应用数量约138万款,占比达30.7%;生活服务类应用规模达54.2 万款,排名第二,占比为12.1%;电子商务类应用位于第三,规模为42.1 万款,占 比为9.4%。

公益组织跨界合作,我们真的弄明白了么?

而另一组数据则显示: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较2017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

公益组织跨界合作,我们真的弄明白了么?

也就是说,中国的绝大多数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而游戏类APP,在整体手机端的影响力是最强的。因而在未来几年的跨界合作中,公益组织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手机游戏企业合作之中。

另一方面,游戏行业坐拥巨大的流量与用户资源,但在政策监管下,也急需在社会责任领域有所突破,只要双方合作建立在不违法、不违背社会道德前提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其实国际组织早已在游戏合作中有了尝试,其中WWF、RED等国际组织已经率先与模拟城市、部落冲突等游戏开展了合作。国内也有阿拉善SEE基金会等环保组织与蚂蚁金服公益共同推出的蚂蚁森林等尝试。

更多的空间正留给大家,等待行业同仁入场,主动走出去,真心实意的去了解其他行业,公益跨界合作未来可期。

分类: 公益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