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八旗,清代八旗从驻地上划分,分为驻京八旗(也称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
图:八旗王公
驻京八旗
从名称上看,驻京八旗类似于宋代的禁军,屯驻都城,拱卫京师。
清朝定都北京,是八旗的大本营。在京的八旗军队被称为“禁旅八旗”,又叫做“劲旅八旗”或“京旗”。清廷在北京城实施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按照军事大本营的规划将八旗分左右翼驻扎北京内城,皇城以外的地方。左翼四旗,镶黄旗在城东北,驻安定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此后,虽然北京城作为军事大本营的性质逐渐弱化,但各旗驻防区域并未有任何改动。各旗官兵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衙门直辖,有战事则出征,战毕即撤归京师,为清朝军事力量之根本。清末有禁旅八旗职官6680人,兵120309人。
图:清代驻京八旗分布情况
禁旅八旗在军事体制上,又按照兵种独立编营,分为亲军、骁骑(马甲)、前锋、护军、步军(步甲)。其中,骁骑(马甲)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此后,又在此基础上又从上列各营内选拔神机营(火枪),从前锋营内选拔出健锐营,从骁骑营汉军内选拔枪营、炮营、藤牌营,从满洲蒙古习火器兵中选火器营,又陆续增设虎枪营、善扑营,此皆为禁旅八旗中的特殊兵种。
驻防八旗
而另外一类,就是驻防八旗,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国内的主要城市。
清朝为了更有效地以较少的八旗兵丁控制全国,采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因此清廷还将一部分旗兵陆续派往全国各地驻防,称为“驻防八旗”。八旗驻防制度开始于顺治朝,拓展于康、雍两朝,至乾隆朝形成定制。顺治年间,各地八旗驻防仅一万五千余人,康熙、雍正年间渐增至九万余人,清中叶达十万余人,自此,驻防八旗兵额大体与京旗持平,一直持续到清末。康熙至乾隆年间,八旗在满洲的驻防地由十五处增至四十四处,在各省驻防地由九处增至二十处,乾隆年间在新疆新设八处。其中,配备在京畿和东北的兵力,约占驻防八旗总数的一半,而东北的驻防八旗又占畿辅地区以外驻防八旗的半数以上。相比之下,各省八旗驻防,一省不过一至三处。其中又以长江以北较多,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处未设驻防。内地军事戍守的任务,主要由六十余万绿旗兵担任,八旗驻防起监视作用。八旗兵丁屯驻在全国七十余处重要城镇和水陆冲要,根据需要各设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或只设城守尉、防守尉为其统领,成为了清朝控制全国的重要力量。清廷在除了东北地区外的八旗驻防地也实施旗民分治之策,在这些地方修有满城以便管理,同时能尽可能的不被当地汉人所同化。
图:八旗杭州驻防情况
雍正帝曾说过:“驻防之地,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驻防各地的兵丁,最初是从京旗各佐领派拨的,并由这些来自不同旗、佐的兵丁,在驻防地组成新的佐领。但他们的户籍,仍隶属原旗原佐领。所以在清初一段时间里,驻防旗人仍把北京作为他们的故乡。随着驻防制度的固定化,驻防旗人的户籍虽然仍隶属原旗都统衙门,与本佐领的关系却逐步削弱,并在驻防当地形成新的旗人群体。八旗驻防制度的实施,使满族的分布进一步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分散在全国各地。南至广州、北抵瑷珲、西迄伊犁,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北京城内外和畿辅。
到底南方八旗驻防是不是被杀完了?
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太平天国的疆域有限,从图中可以看出,除起家广西外,主要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几省,短时间内进入过广东、贵州、福建、四川、河南、山西、山东和直隶。虽然看起来面积很大,遍布大部分南方地区,实际占领或长时间稳定占领的面积却并不大。
而驻防八旗在南方的主要驻防点其实是有限的,大部分地区依靠绿营管理。仅在江宁(南京)、福州、广州、成都、杭州、荆州设立了驻防将军,驻防八旗人数较多;其余在镇江等交通要地设置了驻防八旗,虽然人数各时期有所浮动,但是整体数量有限。
实际上被攻陷较大的八旗驻防点只有江宁(天平天国首都天京)、杭州、成都,以及一些较小的驻防点。其他的诸如广州、福州、荆州等较大的驻防点并没有收到实际影响。而且太平天国中后期,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都是汉军绿营和团练乡勇,实际上南方的驻防八旗以守土为主,因此损失也就有限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