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寨城(或称九龙砦城,俗称九龙城寨或者九龙城砦;英语:Kowloon Walled City,1847年-1993年),是英属香港时期九龙城内一座由居民独立自主自治的城邦,曾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987年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达成清拆寨城的协议,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两期进行调迁,1993年被完全清拆,1995年8月于寨城遗址建成九龙寨城公园。
地理位置
九龙寨城原来的面积达70亩地(约47000平方米),而其东南部本是九龙湾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东一带。但随着其后启德机场的兴建而变成一个内陆地区。在日占香港时期,因为城墙的拆除,周边一带后来都被划作英属香港的九龙城发展区,而令寨城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贾炳达道以北,在衙门一带约只有2亩半地大的地方,使当地的居民在后期建楼房也只能在该范围兴建。
建立初期
香港岛自184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后,清朝政府于1847年扩建九龙寨城。九龙寨城与对岸的维多利亚城遥望对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半岛北部与新界成为英国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员据理力争下,九龙寨城仍归清朝驻军管辖,成为位处英国殖民地的清朝外飞地。寨城是清朝官员办公的地方,地位约等于现代的领事馆。
成为鬼镇
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由1898年7月1日起英国将租借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个离岛,为期99年。然而港英政府当时需要调查情况,并不急于接管新界,在1899年4月才开始公布接收详情。4月14日,以屏山邓氏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爆发新界六日战,政府在4月19日才正式接管新界。当新界乡民反英活动没有停止时,英军认为这是要求清军撤出九龙寨城的最佳时机。
战后由于英国政府认为战争是由新安县官员策划,因此在5月16日派兵入侵寨城。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5月22日发紧急电报予英国外交部,抗议英国出兵攻击九龙寨城,要求对方立刻撤军,但英国政府毫不理会,仍旧派军驻守于九龙寨城。
12月27日,英国于温莎城堡单方面通过一个《九龙城枢密院令》(Kowloon City Order In Council),藉寨城内的清朝官员和官兵“妨碍保卫香港的武备”为由,将他们全数驱赶。其后寨城一度荒废,几乎无人居住,寨城遂变成无政府状态。
1900年,李鸿章前往广州就任两广总督时途经香港,与港督卜力就此问题进行交涉,其表示清政府绝不会放弃对九龙城的主权和治权,并指英国应遵守签订了的条约。鉴于清政府不断向英国施压和抗议,明确重申拥有九龙城的主权,英方觉得再占有九龙寨城名不正,言不顺,在英官员权衡后,终决定英军撤出九龙城,但仍坚持该土地属“女皇陛下殖民地香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未敢把英国法律延伸至九龙城,直接统治;清廷则坚持对九龙城的合法管辖权,但同时已没有足够国力可恢复统治九龙城。至此,九龙城遂成为非常特殊的三不管地带。
1940年代
1941年至1945年,日军在香港期间,为了扩建原名龙津河的启德明渠,拆毁了全部城墙。二战后,露宿者开始在九龙寨城聚居。1947年时任宝安县长的林子侠向外交部驻两广特派员郭德华建议恢复九龙城设治,并设民选镇长,同时为承认港九为永久割让地以向英国示好,在城内设“中华民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但遭港府拒绝。
九龙事件
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郭德华与香港总督会谈,重申中国管治九龙寨城主权。12月5日,中华民国外交部重申未放弃九龙立场。同年底,在宝安县政府支持下的“宝安县九龙城居民福利会”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顿,此事更引起广州市民发起反英示威,焚毁沙面的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与英交涉,拒绝英人在寨城的权利。
1948年1月5日,香港政府派大批军警武装进入九龙城,强拆民房70余间,并拘捕当地居民代表二人。香港政府突然下令拆毁九龙城民房,激起民众愤慨,广州沙面群众游行示威,蒋中正谕示人民,谨守秩序,并令外交部提出抗议,严正交涉。1月6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就昨日九龙城中国居民2000余人遭香港军警驱逐事向英国驻华大使施谛文提出抗议;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已经要求英大使电话香港政府,停止现正采用之强暴举动。而广东省宝安县县长王启俊在1948年1月7日更与县参议会议长等人亲临城寨巡视,宣示主权。1月8日,外交部为九龙事件向英国驻华大使施谛文提出严重抗议,强调指出中国政府对九龙城拥有辖权,对港英当局的违约行为予以谴责;监察院监察委员开谈话会,认为香港政府强驱九龙城中国居民有违国际公法,决定致函外交部敦促立即查明真相,切实与港英当局交涉。1月10日,香港政府就九龙事件发表声明称:九龙城之整个拆迁问题,完全为有关殖民部内部行政情事;中华民国外交部次长叶公超经香港到广州处理九龙事件。1月11日,广东省参议会组织之九龙城同胞慰问团一行八人,携慰问品由广州出发飞抵南京。
无政府状态
由于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无权进入,九龙寨城顿成罪恶温床的贫民区,更有以“三不管地带”——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不能管来形容当地复杂的管辖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难民从华南地区涌入香港,并聚居于九龙城寨,香港政府最终完全撒手不理,城寨沉沦为三合会活跃地带(当时香港警队未设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俗称O记),成为黄、赌、毒的温床,最闻名的色情场所、赌档、鸦片烟馆、海洛因馆、狗肉食堂等四处林立。1959年,城寨发生了一宗命案,中英两国政府互相推卸处理刑事案件的责任。此外,由于香港政府当时并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城寨成为了无牌牙医及中医诊所和冒牌货贩卖点的集中地。
1973至1974年,香港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强行进入城寨,铲除城寨内的黑社会势力。城寨后来“绝地逢生”,钢筋水泥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建成,非法扩建、违建严重,街道狭窄如走廊。居民用水来自8条公家的水管或水井。1980年代初期,城寨的建筑由于完全未经城市规划,导致环境卫生恶劣,而罪案率远比香港平均数字高得多。
由于九龙城寨是中国的领土,从原则上说是中国在香港境内的外飞地,因此该地设立了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九龙城人民代表大会,意图跟中国政府靠拢。虽然名义上有中共背景,不过实际上是自治组织,不受中共控制和支配,只是用以强调九龙寨城不是英国殖民地范围。
人口数量
九龙寨城早期人口只在零和几百之间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不久,人口却稳步增长。然而,此后大部分的寨城人口信息并没有被准确地记录。港英政府人口普查估计寨城的人口为1971年的10,004人,及1981年的14,617人,但这些数字被普遍认为是太低。在另一方面,非正式的估计,经常误将邻近的西头村木屋村计入寨城人口中。但许多报导称,寨城拥有高达50,000人。
政府在1987年做的一个彻底的调查得出更清晰的数据:估计有33,000人在寨城居住。以城寨面积0.026平方公里推算,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属于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澳门黑沙环(2017年每平方公里170,953人)的7倍多,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旺角(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的9倍多。
清拆并改建公园
九龙寨城公园内的“南门怀古”,遗迹包括城寨城墙残存的墙基、排水沟、城门石板通道和石板街、战后楼宇地基,还有刻有“南门”和“九龙寨城”字样的花岗岩石额。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英国和中国政府皆发现城寨越来越难以忍受,尽管报导的罪案率有所下降。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处理香港问题,1987年两国共同决定拆掉城寨,迁徙居民。1987年1月14日,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达成清拆城寨的协议,并于原址改建公园。而公园亦尽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筑物及特色。
九龙城寨在1990年代清拆前,曾经让艺人成龙拍摄电影《重案组》,并容许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时间描绘城寨地图。清拆工程于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将原址改建为公园。原本计划名为“九龙城寨公园”,因为其原称“九龙寨城”早已完全失传,但清拆期间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迹办事处将一些遗迹发掘了出来,并揉合在公园的设计中或予以保存为展品,以供游人欣赏。整个发掘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两块于城寨南门(此乃城寨的正门)出土的花岗岩石额,分别刻有“南门”及“九龙寨城”字样。其他的遗迹还包括城寨城墙残存的墙基、东南两门的墙基、一条沿城寨内墙建筑的排水沟及旁边的石板街。其余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梁、对联及柱础等亦被一一保留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民众为免石额被日军破坏,将之拆下埋于城寨内泥土中。政府遂将公园改名为九龙寨城公园。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