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别称黄埔军校,简称陆军官校、陆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缩写:ROCMA),是中华民国的军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长为蒋中正,陆军军官学校创校于广东广州黄埔,因此世人也别称它叫“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产物,因此有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与将领都出自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同时也是中华民国国歌的发源地,因为该校第一期学生开学日由孙中山颁布之书面训词正是今日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陆军军官学校目前隶属于中华民国国防部,而其宗旨和创校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华民国陆军军官,陆军官校于台湾复校后,便改为大学与专科学制,但专科学制在2004年末届第27期后便取消。
陆军官校创立时,校址位于广东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官校当时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校。1927年,陆军官校迁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改为隶属国民政府,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陆军官校为避过战争而西迁成都市。1946年,陆军官校因应军队国家化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陆军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陆军官校于台湾高雄凤山第四军官训练班位址复校迄今已66–67年。而陆军官校黄埔时期的校址和南京时期的校址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陆军官校在大陆时期(1924年至1949年)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曾经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事。
军校创立
1876年,清朝两广总督刘坤一倡议创立“广东西学馆”,并且以8万两白银买下位于黄埔长洲岛的船坞为广东西学馆馆址。 1882年,广东西学馆易名“广东实学馆”。 1884年,张之洞由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后,将广东实学馆再度易名,改为“广东博学馆”。张之洞后来于1887年8月3日创建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恰位于广东博学馆原址。至此,广东水陆师学堂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但国民党却缺少建立革命军队经验。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桂林与孙中山会面,马林建议中国国民党和苏联合作为前提的会谈,内容有三: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农民及劳工大众联合、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与谋求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于派遣蒋中正访问苏联,向刚刚发起革命并成功推翻俄罗斯临时政府的苏联学习建立革命军队的经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筹备委员7人: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委员会以建立培训军事人才的学校。1月28日,孙中山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建立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长洲岛上,选择该处作校址,因其丰富军校办学历史,并且清朝广东水陆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以及民初广东海军学校皆建校于此。然蒋却在2月21日递出辞职信写道:“中央执行委员会,诸公钧鉴:中正驽骀庸材,难胜重任,前蒙总理委任中正为军官学校校长一职,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务请另选贤能以资进行。所有军官学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先生代为交卸,尚乞派人接办,以免延误,耑此敬辞,并请公安。蒋中正敬上,2月21日。”同日,孙中山接到蒋介石的辞呈,决定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23日,孙覆蒋:“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孙复派出戴季陶去奉化,转达其准许蒋不预闻党政,专办军校之要求相约。5月2日,孙特任蒋为校长,5月9日任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之后委任李济深和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和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和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而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和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还有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亦获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恽代英、夏曦、熊雄、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等人。
知名校友
中国国民党
在大陆抗战与国共内战时期担任指挥官,及来台湾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部长之高级将领友有杜聿明(中将,第五军军长,曾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胡宗南(一级上将)、关麟征(二级上将)、黄杰(一级上将)、陈大庆(一级上将)、黄维(二级上将)、郑洞国(中将)、宋希濂、孙元良、李仙洲(中将)、毛人凤(上将,军统局长)、张灵甫(抗日名将)、李默庵、陈明仁、刘安祺、高魁元、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中将)、胡琏、唐生明、俞济时、戴笠(中将,军统副局长)、郝柏村、傅桓、蒋仲苓、王昇、沈发藻、刘戡、范汉杰、余程万、邱清泉(二级上将,教导总队参谋长,抗日名将)、彭孟缉、罗列、于豪章、马安澜、黄幸强、陈廷宠、李祯林、汤曜明、霍守业、朱凯生、胡镇埔、赵世璋、杨天啸、李翔宙、许历农、周仲南、丁渝洲、陈守山、马安澜、薛石民、郑为元、罗本立、高华柱等人。
中国共产党
陆官在实施清党反共与宁汉分裂前,方有师生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黄埔,其担任抗战与国共内战时知名指挥官有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抗日战争阵亡高级别将领之一)、陈赓(大将)、徐向前(元帅)、林彪(元帅)、蒋先云(被誉为“黄埔奇才”,北伐战争阵亡)、刘志丹(红二十八军军长、东征战役阵亡)、罗瑞卿(大将、公安部长)、周士第(上将)、许光达(大将、装甲兵司令)、陈伯钧(上将)、宋时轮(上将)、杨至成(上将)、宣侠父、郭天民(上将)、陈奇涵(上将)、陶铸(副总理)、郭汝瑰等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