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去几年一直过着别人口中“空中飞人”式的生活,所以最近发生的空难对自己触动很大。

触动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面这几年三次空难都或多或少有所触及,甚至其中一次还死里逃生,在阴差阳错中捡回了一条命,所以对于生命更加珍视,觉得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力做更多的事情,尝试不同的生活,才算不枉此生。

而就在昨天,当别人问起年龄时,竟然不假思索的回答“毛四十了”。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认可,是对这个年纪的第一次不由自主。

“春风得意马蹄疾”大概是十八岁时候的感受,纵情山水不计后果的生活真的畅快无比,那时候真的“不信人间有别离”,现如今年近不惑开始渐渐习惯人生离散是种必然,才懂得大体上在你面前说的再好听的人,也终经不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最近经历并想了很多事,大概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也想的越来越明白,买了许多新书,静下心来,好好看看,领悟更多的东西,或许才是这个年纪应该也必须做的事。

另一方面,透过这次空难,开始重新审视现在的职业。这几天很多同行都在讨论业务伦理边界问题,同行有同行的思考,公众有公众的看法。更多的只是视角和立场的不同,没必要因为公众的见解不同而悲观,甚至否定整个行业,也没必要一味迎合公众的想法,而去改变自己。

有这个时间,不如想一想,如何做得更好,何种表现形式能在达成目标的同时,适应新的变化。

其实新闻当事人本来就有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权利,不应因为专业主义的需要,而侵犯公民权利,如果这个行当有特权,可以任意践踏别的权利,那与坐在台上的野蛮人何异?如果当事人愿意积极表达,更应当竭尽所能,或许可以找出更好的表现形式。

思维的对立可能更多来自于所在群体的视角不同,媒体人多是源于专业视角,而公众则是多元化的,也存在从众心态的。更何况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新自由”带来的“新权利”扩大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群,让事情变得纷繁复杂,已经很难理清高下优劣,不如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来的更有意义。

多听听其他群体的想法,或许才是更专业的一种表现。

分类: 碩説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